《收藏家》(中国美术家网会员主页)
杂志首页 | 期刊 | 艺术家 | 本刊专访 | 人物报道 | 艺术高端 | 经典作品 | 艺术观察 | 期刊资讯 | 联系我们

        汉镜中的阴阳五行观

          汉镜中的阴阳五行观
          我国古代铜镜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遗留至今的古代铜镜中,可以使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流行习俗、社会风尚等诸多的历史状况。汉代铜镜中的图案纹饰和铭文内容所反映的阴阳五行观即是其中之一。现笔者例举几面汉镜的图案纹饰和铭文内容,试谈汉代铜镜中的阴阳与五行。

            1.西汉:四神四乳镜

            主区以带圆座的四枚乳钉间隔:左边饰青龙,右旁饰白虎,前面饰朱雀,后方饰玄武。

            2.西汉:五灵七乳镜

            主区以外围细圈的七枚带圆座的乳钉(圆座与细圈之间饰四组对称的短直线纹)间隔,顺时针方向依次饰:曲颈回首的青龙、举头向前的青龙、朱雀、麒麟、曲颈回首的白虎、举头向前的白虎、玄武。

            3.汉:伏羲女娲四神博局镜

            主区饰博局纹,其四方的配置为:左边白虎配独角之麒麟,右旁是羽人戏曲颈回首之青龙,前面朱雀配手捧内有蟾蜍月轮之女娲,后方白羊配手捧内有金乌日轮之伏羲。边区的中间饰前后相随的青龙、朱雀、玄武、白虎,青龙前面饰一朵芝草。

            4. 汉:上大山四神博局镜

            主区饰博局纹、带圆座的八枚乳钉,四神的配置为:左边青龙配一鸟,右旁白虎配人首鸟身的句芒,前面朱雀配麒麟,中间饰一雏鸟,后方玄武配上骑羽人之鹿。周围双圈内铭文为:“上大山兮见仙人,食玉英兮饮澧泉,驾交龙兮乘浮云,宜官秩、保子孙。”

            5. 新莽:新有善铜四神博局镜

            主区饰博局纹和外围八内向连弧纹的带圆座的八枚乳钉,四神的配置为:左边饰前肢托中有金乌日轮的青龙配人首鸟身之句芒,青龙后饰两雏鸟,句芒前饰一鸟,后饰两雏鸟,中间饰一鸟一羽人;右旁饰前肢托中有蟾蜍月轮之白虎配麒麟,白虎后饰一鸟,麒麟后上饰一鸟、下饰两蟾蜍,中间饰一羊;前面朱雀配上骑羽人之瑞兽,朱雀后饰一鸟,瑞兽后饰两鸟,中间亦饰两鸟;后方玄武配辟邪,玄武后饰一蟾蜍,辟邪后饰两鸟,中间亦两鸟。周围双圈内的铭文为:“新有善铜出丹阳,冶银锡清而明,巧工刻之成文章。左龙右虎辟不祥,朱鸟玄武顺阴阳,子孙备具居中央,长保二亲乐富昌,寿敝金石为国保。”

            6. 新莽:刻镂博局四神博局镜

            主区饰博局纹、外围七内向连弧纹的带圆座的八枚乳钉,四神的配置为:左边为白虎配羽人;右旁是青龙配手捧芝草的羽人;前面朱雀配麒麟;后方玄武配人首兽身的灵怪。周围双圈内铭文为:“新有善铜出丹阳,和已银锡清且(明),左龙右虎掌彭,朱爵玄武顺阴阳。八子九孙治中央,真尚安作出阳方,刻镂博局去不羊。”边区中间饰青龙、手捧芝草的羽人、白虎、朱雀。

            关于阴阳五行,梁启超先生曾说:“阴阳五行……二千年蟠踞全国人之心理且支配全国人之行事。”庞朴先生也说:“‘五四’以前的中国固有文化,是阴阳五行作为骨架的,阴阳消长,五行生克的思想,迷漫于意识的各个领域,深嵌到生活的一切方面,如果不明白阴阳五行图式,几乎就无法理解中国的文化体系。”

            从以上两位学者的论述中,不难看出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古人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阴阳与五行本是两个概念,但阴阳与五行在发展之中又是相互揉合、互为影响的。

            有关阴阳,道家始祖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可见道是万物之本,宇宙之源。道,派生出阴阳,化生成万物,这是在五行之外展现的一幅宇宙构成图式。

            阴阳学说代表了汉代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想。阴阳学说主要阐述阴阳关系的四个方面,即: 一、阴阳的象征:是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分成阴性和阳性两类,凡明亮的、热的、动的、上面的、外面的、快的、雄性的、刚强的、善的、单数的,均属阳;而与之相反的,即凡是黑暗的、寒的、静的、下面的、里面的、慢的、雌性的、柔弱的、恶的、双数的,则均属阴。

            二、阴阳互根:是讲阴阳互为根据,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阴,阳不存在,没有阳,阴不存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在内,阳之守,阴在外,阳之使也。”《观物外篇》中说:“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唱。”表明了阴阳相互为用的关系。

            三、阴阳消长:是指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是通过阴阳势力的相互变化而变化,阴阳两方面的运动变化又是以彼此消长的形式进行的,阴长阳消,反之,则阳长阴消。《辞系》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可见这种阴阳的彼此消长反映了事物的发展、变化及规律。

            四、阴阳合德:德,即属性、性质。意为阴阳两方面的相互转化而达到相通相合。《易·辞系下》云:“阴阳合德,则刚柔有体。”阴极生阳,阳极生阴,相合而生万物。
          从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合德的理论来看,古人应该早就据有了朴素辩证法意义上的世界观和认识论。

            由于汉代人的阴阳观念认为:阴阳相通则万事顺,阴阳相合则万物生。因此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都体现了这样的意识。汉代铜镜中的纹饰和铭文,就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这种思想与观念,如汉镜纹饰中的伏羲、女娲,以男女为阴阳;金乌、蟾蜍,以日月寓阴阳;青龙、白虎以左右合阴阳;朱雀、玄武以前后顺阴阳。从阴阳观念来看,铜镜中配置的这些纹饰,均表示阴阳调和、阴阳相合之意。阴阳和合,不但可以降祥瑞、受福祉,而且还能禳灾祸、避不祥,故而汉镜中多有“左龙右虎辟不祥,朱雀玄武顺阴阳”之类的铭文,以此寄托人们对平安岁月的向往和美好生活的祈盼。

            《越绝书·越绝吴内传》载:“……王者已下,公卿大夫,当调阴阳,各顺天下,事来应节之,物来知之。”可见阴阳调和不但能顺天下,还能预知事物之未来。西周时期形成的占筮卜卦的典籍《周易》,就是以阴阳变易法则解释卦爻象和卦爻辞相互之间的关系,来探讨宇宙人生的根本,理解人生、社会、自然各个方面的各种现象。总之,阴阳变易的领域,不但涉及到哲学、宗教、政治、人伦、历史、天文、数学、物理、医学、美学等诸多方面,而且还涉及到文字学,例如《周易》——其篆书的“易”字,就是由上“日”下“月”组成,“易”字的本身就代表了阴阳。从古代阴阳学说这一庞大的思想学术体系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古人阴阳观念的无处不在与无所不包。

            关于五行,《国语·郑语》载:“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可见古人是把土、金、木、水、火这五种物质看作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并把其物性分属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与之相对应。关于五行与各种事物的对应,《淮南子·天文训》载:“何谓五星?东方,木也,其帝太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其神为岁星,其兽苍龙,其音角,其日甲乙。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其神为荧惑,其兽朱鸟,其音徵,其日丙丁。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其神为镇星,其兽黄龙,其音宫,其日戊己。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其神为太白,其兽白虎,其音商,其日庚辛。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其音羽,其日壬癸。”

            从《淮南子·天文训》的记载中,可见五行与方方面面的对应关系之一斑,如其中所述的五方,即东、南、中、西、北;五帝,即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五佐,即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五制,即规、衡、绳、矩、权;五季,即春、夏、四方(即季夏)、秋、冬;五星,即岁星、荧惑、镇星、太白、辰星;五兽,即苍龙、朱鸟、黄龙、白虎、玄武;五音,即角、徵、宫、商、羽;及与天干的对应,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凡此等等,不一而足,从而构成了包罗万象的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除了应对物质世界的构成关系,它还勾勒出了物质运动的轨迹和模式,从而产生了五行生克说。《孙子·虚实》云:“五行无常生”。可见五行生克的理论产生于五行之间相互转化形成的相生或相克的关系,这些关系可以理解为:

            相克:水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通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相互运动,相生相克,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演绎为变化无穷、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构成了神奇奥秘的五行哲学。五行哲学构筑的宇宙生成图式,肯定了世界存在的物质性和运动性,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一个循环流转、周而复始的过程。五行哲学对宇宙物质的认识,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传统哲学体系中居有重要地位。

            明阴阳以观天志,辨五行以知天道。封建统治者是通过阴阳五行来领会上天旨意,以巩固其统治地位;而先民则是通过阴阳五行来了解天象灾异,判断年岁好坏。在“民以食为天”的古代社会中,人们普遍相信,只有阴阳和合,五行相通,才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汉代铜镜是以图案中的五灵纹来反映五行观念的。《三辅黄图》:“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礼记·礼运》载:“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我们在四神博局镜中除了常见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四灵以外,往往还配饰麒麟,这是由于四灵与五行不能完整相配,配饰麒麟,凑成五灵,以符五行之数。王莽《大诰》载:“昔我高宗,崇德建武,克绥西域,以受白虎威胜之瑞……太皇太后临政,有龟、龙、麟、凤之应。五德嘉符,相应而备。”可见只有白虎、龟、龙、麟、凤齐备,才能“五德嘉符”。《礼纬稽命征》:“古者以五灵配五方。龙,木也;凤,火也;麟,土也;白虎,金也;神龟,水也。”可知,五灵的配置不但代表木、火、土、金、水这五行之本源,而且还分别代表五方,体现了太平盛世时的“五德嘉符”之瑞兆。因此,汉镜中才有“圣人之作镜兮,取气于五行”、“五行德令镜之精”、“应随四时合五行”之类的铭文,以铜镜中的五灵纹蕴五行之意“五德嘉符”之象。看来,根据五行学说,对五灵齐全,目前我们称之为四神博局镜的铜镜,不妨改称为五灵博局镜。

            伏羲、女娲也与五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汉班固《白虎通》:“伏羲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下,治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羲也。”可见伏羲还是用“五行”来规范道德,以“八卦”来化成天下的。女娲为炼石补天的创世之神,其所炼制的用以补天的也是带有五行属性的五色之石。足见五行观念的根深蒂固已经渗透到古代人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

            铜镜中的TLV纹曾在六博中作为行棋运子的格道界栏,因此有学者提出应该把这种纹饰改称为“博局纹”。有关六博之内涵,薛孝通《博谱》载:“则天地之运动,法阴阳之消息。”可见六博与天地运动相关,与阴阳观念相连。在古人的思想意识中应该也是一幅宇宙运动构成的图式。

            《文物》1996年第8期《江苏东海县尹湾汉墓群发掘简报》报道中的一面被称为“八乳神兽规矩纹铜镜”,其上有着“刻治六博中兼方……应随四时合五行”的铭文,可见铜镜中的“六博”纹与“五行”之间的关系。

            《汉书·五行志》载:西汉“哀帝建平四年正月……其夏,京师郡国民聚会里巷阡陌,设(祭)张博具,歌舞祠西王母。”由此可见,设张“博具”还是按五行的规律来祭祀“西王母”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仪式,起着沟通天地鬼神的神奇作用。那么铜镜中的“博局”纹也应该反映了汉人的五行思想,所以才会有“刻镂博局去不祥”的镜铭,因为“博局”纹具有趋吉避邪的功能。

            汉代一些铜镜的图案纹饰和铭文内容,居然蕴含了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观念,承载着深邃的文化内涵,从而产生了不为现代人们所知的种种奥秘,这是一个值得关注、可以探讨和深入研究的课题。从这些遗留至今的汉代铜镜中或许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了解阴阳五行学
      艺术家推荐
      耿宝昌
      罗随祖
      史树青
      马日辉
      涂振取
      陈鸿康
      本刊专访
      ·【杨力舟】妙手丹心绘人生――...
      ·【何炬星】专访何炬星:收藏家...
      ·【何炬星】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
      ·【陈锡山】陈锡山书法艺术研讨...
      ·【严克勤】严克勤:遇到一位好...
      ·【吕立新】争者白石,议者立新...
      ·【张达星】张达星:看涨八九十...
      ·【程振国】程振国访谈录:砚边心境
      ·【史俊棠】专访宜兴陶瓷协会会...
      期刊资讯
      ·沈阳故宫院藏清代象牙雕刻鉴赏 范梅莉
      ·复制和流水操作 徐建融
      ·瓷都景德镇走访记——毛氏陶艺访谈录之五
      ·亚洲国际艺术及古董展览将在香港举行
      ·举债损国利 证据存海外
      ·《收藏家》杂志相关报道
      ·在世书画家作品的投资
      ·长风拍卖
      ·西汉蟠螭纹铭文镜研究 汉字避讳、隶变刍议
      友情链接
      合作媒体
        中国日报网 环球网 央视网 南方网 经济日报网 人民网 华夏收藏网 新浪新闻
      • 电话: 邮箱: QQ :
      • 地址:
      Processed in 0.697(s)   36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