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中国美术家网会员主页)
杂志首页 | 期刊 | 艺术家 | 本刊专访 | 人物报道 | 艺术高端 | 经典作品 | 艺术观察 | 期刊资讯 | 联系我们

        东瓯文明的曙光——温州穗丰西周大墓发现始末

          东瓯文明的曙光——温州穗丰西周大墓发现始末
          今年6月9日,是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温州《瓯海历代出土文物特展》在同一时间在温州博物馆展出,展期一个月。此次展出的除了历代出土于瓯海的精美瓯窑器物及极富史料价值的历代墓志外,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2003年出土与瓯海穗丰的西周大墓的大批青铜礼乐器和兵器,这是浙江境内自建国以来出土最为典型的先秦高规格大墓,器物之精、数量之大,为浙江首次。它的发现为重新补证温州先秦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依据。经过三年多时间的整理,它的“容颜”逐一清晰起来。为喜迎“文化遗产日”,这批国宝将首次集体登场。读者可以一睹三千年前,东瓯故地一个远离中原的贵族的大墓的华美与神秘,领略到东瓯文明源远流长的风采和魅力。

            2003年9月8日,温州瓯海区仙岩镇穗丰村村民在村北杨府山上平整土坡准备修建公园,这样本是很平常的一次施工,却无意间惊动了一个在地下沉睡了三千多年的西周土墩墓,由此揭开了2003年度浙江省最重要的考古发现。

            这是一处极为平常的山坡,地表上没有丝毫的痕迹。村民首先发现的是一件口径26厘米的青铜鼎,器身包裹着泥垢,黑乎乎的,刚开始还不太在意,以为是墓中什么罐子,后来又挖出通高42、口径35厘米的大型青铜铙(钲),村民们随即向当地有关部门汇报,墓葬区也就被保护起来。9月12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元甫带领考古队员进场开始正式发掘。

            所在地的后山高约40米,层峦叠翠,一直绵延到山顶,发掘现场就在坡顶,面积约几百平米。按西周土墩墓的葬俗,一般是先在地表平整,后将器物与陪葬品按一定的组合排列,然后在上培植封土。原先的高大封土经过数千年的风吹雨淋如今已荡然无存。
           
            在发掘的300平方米的现场,墓的形状已较难辨识。9月12日至15日,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温州市考古所及瓯海区文物馆共同对墓葬的残存部分进行清理,又出土一件口径为19厘米的青铜簋,50多件青铜矛、青铜箭镞和青铜剑、戈,同时还出土15件玉饰品(玉管、玉蚷、玉镯)等,合计共出土青铜器60多件,玉器15件。现场的文物排列非常的有规律,短剑、青铜簋、三足鼎、矛头、玉器、戈、青铜铙等自北向南成直线排列,虽然墓主的尸骨早已不复存在,但从墓地北高南低的情况看来,当时墓主有可能是头朝北埋葬的,玉器为其随身携带的殉葬品。其中还有二把青铜剑夹一玉璧,做“双剑合璧”状。从葬制来看,是按照中原的礼乐制度,代表着秩序也象征社会身份和等级。孔子说的“礼崩乐坏”,就是指在这种礼乐制度到西周后期因僭越而遭受破坏。而鼎、簋、铙等在西周的墓葬里是最重要祭器和礼器。按礼制,一般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是7 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老百姓是不能使用鼎簋等重器的。那么从这个墓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来看,出土的礼器是按当时的礼乐制度,器型和纹饰也与中原的完全相同。从器物排列有序来看,也不像是匆匆忙忙下葬的,可以肯定,这个三千年前的西周土墩墓,是一个高级别的贵族墓地。并由此可以推测距今三千年前的东瓯故地,并非史料所记,为瓯(沤、欧)越的荒服之地,它已与中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墓主人的身份可能是一个与中原诸侯有着密切往来的地方方国的管理者,也可能是一个从中原逃往南方的尚武的贵族。

            这次穗丰出土的文物数量之多、质量之精、保存之好在全省范围内是极为罕见的。这是建国以来,继上世纪80年代在绍兴出土的战国土坑墓和上世纪90年代黄岩出土的西周土墩墓后,浙江省又一次重要考古发现。但黄岩的西周土墩墓的器物没有穗丰村出土的那么丰富。

            这三次西周土墩发掘情况来看,除了绍兴土墩墓与春秋时的吴国有关系外,其余两次都是在原吴、越国边远黄岩和温州发现。温台历史上曾同为东瓯故地,与春秋越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实,早在1984年3月徐偃王故城附近出土一件蟠龙青铜大盘,从其优美的器型和神秘的纹饰来看,就具有非常明显的中原文化特征。而徐偃王故城在当地一直流传种种传说。据《嘉靖太平县志》记载,最著名的“徐偃王故城”,在今温岭乐清交界处。徐国属东夷,相传为鲁公伯禽的后代,早期活动于山东南部至江苏、安徽北部一带,后受周逼迫南迁,活动中心进入淮河流域。徐国为吴所灭后,一些徐人逃往瓯地,永嘉地区分布着多处徐偃王庙。随着南下流民带来北方的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中原文化开始对瓯人发生影响。在一些地方,关于黄帝和周天子的传说开始流传。比如仙岩的名字由来就与传说中的黄帝在此炼丹有关。

            1990年5月在“徐偃王故城”不远的温州毗邻的黄岩路桥街道石浜村石浜山小人尖遗址发掘了西周土墩墓,出土青铜器22件,原始瓷器49件(其中豆45件)、泥质灰胎陶器2件、玉器5件,后又陆续发现西周直筒罐与战国旋纹碗等。出土器物为西周徐偃王在东瓯一带活动提供了实物依据。出土的铜器也相同于中原。那么温台这块绕东海岸的东瓯故地与中原之间的联系也就成立了。因此,这些土墩墓的发现,将会很好补证史料上的阙如。对进一步开展浙江商周时期越文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葬俗即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文化。在温州,土墩墓、石棚墓、悬棺葬三种葬俗同处一地,这在浙江乃至全国都非常罕见。土墩墓源自中原,石棚墓在中国仅有辽东半岛和温州独有,悬棺葬则是从春秋至明清广泛流行南方百越之地的一种特殊的葬法。瓯人的葬俗与中原的土葬大相异趣,最能体现瓯人土著先民的文化特征是石棚墓和悬棺葬,流行的时间大约在新石器晚期到早期铁器时代。巨石墓是利用巨大的天然石块,加多根支石支撑而成,在欧洲、非洲、南美洲和亚洲均有发现。这些巨石建筑系统,又被称为“巨石文化”。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和温州的瑞安、平阳、苍南狭长的地带。它们有的是利用巨大的天然石块,加多根支石支撑而成;有的是在地表的左、右、后三面用不大的块石垒成墙体,于其上架盖石。从出土的器物看,有石器、陶器和青铜武器等陪葬品。既像是一个祭祀的场所又像是一座墓葬。目前界内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石棚墓的产生与先民的大石崇拜有关。
          悬棺葬,温州当地俗称“吊船悬”,是长江以南少数民族的一种葬俗。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在永嘉楠溪江两岸的悬崖峭壁上还可隐约见到其身影。人们之所以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把死者安置在高高的悬崖上,或许是因为他们相信耸入云霄的峰峦是神灵栖息的地方,是死者通往天堂的捷径。

      艺术家推荐
      耿宝昌
      罗随祖
      史树青
      马日辉
      涂振取
      陈鸿康
      本刊专访
      ·【杨力舟】妙手丹心绘人生――...
      ·【何炬星】专访何炬星:收藏家...
      ·【何炬星】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
      ·【陈锡山】陈锡山书法艺术研讨...
      ·【严克勤】严克勤:遇到一位好...
      ·【吕立新】争者白石,议者立新...
      ·【张达星】张达星:看涨八九十...
      ·【程振国】程振国访谈录:砚边心境
      ·【史俊棠】专访宜兴陶瓷协会会...
      期刊资讯
      ·沈阳故宫院藏清代象牙雕刻鉴赏 范梅莉
      ·复制和流水操作 徐建融
      ·瓷都景德镇走访记——毛氏陶艺访谈录之五
      ·亚洲国际艺术及古董展览将在香港举行
      ·举债损国利 证据存海外
      ·《收藏家》杂志相关报道
      ·在世书画家作品的投资
      ·长风拍卖
      ·西汉蟠螭纹铭文镜研究 汉字避讳、隶变刍议
      友情链接
      合作媒体
        中国日报网 环球网 央视网 南方网 经济日报网 人民网 华夏收藏网 新浪新闻
      • 电话: 邮箱: QQ :
      • 地址:
      Processed in 0.799(s)   36 queries
      update:
      memory 8.891(mb)